百盟书->古代->汉侯->章节

206、第两百零六章

热门推荐: 穿越诸天聊天群 西游之绝代凶蟾 春雷1979 权宠天下 重生资本狂人 柯南之机械师 神道复苏 兄弟,想你了 我真不想当皇上 地球第一玩家

闽越为百越一支, 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周时曾建闽越国, 被楚国所灭。部分贵族和平民南迁, 由首领无诸统一七闽, 实现短暂复国。

秦始皇统一岭北, 秦军攻入百越,一路摧枯拉朽,打得百越溃不成军,兵挫地削。

凡秦军刀锋所指, 越人无不臣服,闽越同不能例外。

秦始皇三十三年, 闽中郡初立。闽越王被削去封号, 掌管之地正式纳入秦国版图。

秦末天下大乱, 越人首领先后起兵反秦。

以无诸等人为首的越军加入刘邦麾下, 因作战勇猛, 立功颇多, 在汉立后三人封王,十三人封侯。

汉文帝时期,南海王反, 被汉淮南王刘长剿灭。

战后, 汉军未能长期驻扎, 南海王之地尽归闽越王所有。

汉景帝前元年间, 七国举兵-叛-乱,被王师击败。吴王刘濞逃亡百越,被东瓯王诱-杀, 吴国太子刘驹逃入闽越,得闽越王郢匿其踪迹,始终未被朝廷擒获。

因怨恨东瓯王杀其父,刘驹常鼓动闽越王发兵东瓯,继南海王之后,再夺东瓯王之地。掌握相当实力,籍机联合南越,同汉朝分庭抗礼。

“昔南越赵佗攻长沙国,拿下数县,自称武皇帝。大王兵强马壮,诸部不敌,不欲更进一步,荣耀子孙乎?”

刘驹舌灿莲花,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三番五次之后,闽越王终于被说动,脑袋发热,随意找了个借口,就发兵袭击东瓯。

不同于闽越王的兵强马壮,东瓯国土狭小,国人不足五万,就兵力而言,根本不是闽越对手。加上刘驹的关系,一旦城池被攻破,臣子和百姓或许可以保命,东瓯王必死无疑。

情急之下,东瓯王豁出去,一口气派出十多支队伍,向汉朝告急。

在给汉天子的表书中,东瓯王不是单纯的请求发兵,而是要求举国内附。和闽越王做邻居不保险,索性抱住汉朝大腿,全体进行搬迁。

至于留下的土地是否会被闽越王所占,东瓯王完全不担心。

南海王叛乱被灭,闽越王趁机占便宜,汉朝没追究,不代表没记在心上。因汉军不适应当地气候,且有东瓯为牵制,才没有再发大军。

如今闽越王蹦高作死,兵围东瓯,打破汉廷“分而治之”的策略,绝对会被拍死在地,死得不能再死。

东瓯的求援送到长安,对刘彻而言,无疑是瞌睡送枕头。

赵嘉制出红糖,让刘彻看到又一条富国之路。有地有人,保证原料供应,比起能获得的利润,成本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未央宫,宣室内,刘彻面前摆着两本奏疏,一本是由赵嘉撰写,详述制糖之法,更列出适合种柘之地;另一本则是由会稽郡送来,东瓯王声泪俱下请求汉廷发兵,并允许东瓯内附的上表。

将奏疏从头至尾看过几遍,刘彻按捺不住兴奋,腾地从几后站起身,在殿内来回踱了几步,随即召殿前宦者,命其速往丞相和大将军府上,并召大行令和太农令一同觐见。

“敬诺!”

为节省时间,宦者出宫即跃身上马,一路驰往各府传天子口谕。

闻天子急召,几人不敢耽搁,皆以最快的速度整理衣冠,策马驰过城南,奉召入宫觐见。

丞相、大将军、大行令和太农令城南驰马,尤其是年事已高的丞相卫绾,做出这般举动,事情显然不一般。

四人尚未抵达未央宫,消息便风传城内。除了朝臣,抵京的诸侯王都有耳闻。纷纷开始猜测,刘彻为何这时召见重臣,事情到底有多急,连一夜都等不得。

如代王这般的朝廷铁杆,惊讶之后,照样吃得好睡得稳,该干什么干什么。比起天子突来的急召,更关注即将到来的秋狩,盘算着能有多少收获,丝毫不担心有糟心事落到自己头上。

其他诸侯王就没这么轻松。

尤其是在盐铁和铸币之事上拖拖拉拉,暗地里没少动手脚的诸王,此刻心都吊到嗓子眼,唯恐刘彻突然-爆-脾气,要对自己发难。

随着刘彻这道口谕,长安城南,未知将有多少人彻夜难眠。

别看卫绾年事已高,又顶着“老朽”光环,认真起来,身手丝毫不亚于当年。策马一路飞驰,先窦婴三人抵达未央宫前。

“陛下急召我等,莫非是边地又起战事?”

对长安大佬而言,真正能火烧眉毛,让刘彻心焦的情况,除了北边匈奴挑衅蹦高,基本不做他想。

东瓯求援之事,他们虽然知晓,可就如赵嘉所想,朝中上下均未意识到南边有沃土,更不会将越人内部生乱放在心上。

最典型的例子,早年南海王叛-乱,根本没用朝廷派兵,当时的淮南王发兵直接揍趴,近乎不费吹灰之力。

在四人看来,越人-内-乱,调郡兵就绰绰有余。自然不会将刘彻召见和闽越、东瓯之事联系到一起。

宝箱尚未打开之前,在长安贵人眼中,南边的百越基本没多少价值,和草原的匈奴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

随畜场开发,羊毛、禽绒和肉制品大量流入各郡,并随商队市往番邦,利益之丰厚,使得长安上下揍趴匈奴的决心更强,对丰美的草场势在必得。

和草案输送的利益相比,南边有什么?

归了又叛、反复无常的蛮夷,常年不散的瘴气,有-毒-的蛇虫鼠蚁。

在见到刘彻之前,卫绾和窦婴等人做过多种猜测,连匈奴不甘心战败,又举兵南下的设想都在脑子转过几回,就是没将事情和百越联系到一起。

结果走进宣室,见到刘彻,天子先是推过一盒加工成方块状的红糖,其后又摆出赵嘉和会稽送来的奏疏,简单利落阐明其中关系。

“卿以为如何?”刘彻指着盒中红糖,道,“此物由柘所制,工序不难,成本不高。所需原料,百越之地可种。”

关于稻米之事,赵嘉并未在奏疏中提及。

柘浆古已有之,滋味甚甜,由此想到熬糖,算不上超出常理。

稻米则不然。

他生在云中郡,长在边地,从未到过南方,如何知晓稻米种植,又如何断定百越之地适合种稻,而且能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若要有理有据,不使人怀疑,最好寻到当地人,取得第一手资料。

不过,即使没有稻米,有制糖的暴-利,也足够令人心动。

在听刘彻阐明其中利益,传阅过赵嘉的奏疏之后,再看东瓯王的求援上表,四位朝廷大佬无不双眼发亮,歘歘放光。

“陛下统万国,今小国以兵困告急,请内附,当覆以德,救其困。且闽越反复无常,早有不臣之心,理当以力惩之。”大行令王恢道。

熬糖的柘是长沙王进献,而在诸王国之中,长沙国离百越最近。由此推断,拿下百越之地,推广柘种植完全可行。

至于长沙国挨着的是南越而不是闽越,问题不大。

汉高祖时期,南越王赵佗向汉称臣奉贡,南越国和汉互派使者,开互市,彼此相安无事。

吕后临朝,朝廷下令禁止向南越市铁器,赵佗和朝廷关系日趋紧张。朝廷派大军南下,却因不适应当地气候无功而返,赵佗则派兵攻打长沙国,自立为皇帝,彻底撕破脸皮。

至文帝登基,赵佗被汉使说服,再次归汉,重为藩属国。只是表面虽然臣服,背着汉朝,仍在国内称皇帝。

刘彻要攻打南越,借口都不用找,单凭赵佗身为藩属,敢继续称帝,派兵合情合理。

至于东瓯的求援,可以抽调郡兵。

在百越之地,闽越的确兵强势壮。但同汉军队相比,仍如蚍蜉捍树。

之前占下南海王的地盘,长安早就记下一笔。据东瓯王递送的表书,前吴国太子刘驹就藏在闽越,两件事合在一起,足够长安将闽越王砍瓜切菜,让其彻底成为历史。

“当地瘴气弥漫,酷热潮湿,蛇虫甚多。昔隆虑侯出兵南越,未至南岭而将兵多患疾,未有一级斩获。今若兴兵讨伐,需从长计议,以防旧事重演。”

卫绾赞同出兵,但有前车之鉴,不能莽撞行事。北方士兵不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没有充足的准备,仓促南下,恐会遭遇周灶大军同样的困境。

窦婴附议此言。

有红糖之利,百越之地必须拿下,可事情不能操之过急。

刚经历同匈奴一场大战,斩获斐然,边军损失同样不小。兼诸王陆续抵京,对分润盐铁之利和上交铸币权的态度都有松动,这个时候还是稳定为上。

就在这时,太农令突然开口:“陛下,臣闻长沙国盛产稻,南越近长沙国,亦能种稻。”

太农令的前身是治粟内史,主要掌管国家租税钱谷。顾名思义,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大佬,对农事必然有一定了解。

他此前并未关注百越,自然不会想到粮食问题。刘彻召他入宫,为的是询问甘蔗种植,同没想到稻谷之上。

只能说无心插柳,身为掌管粮税的大佬,基础知识雄厚,听天子提起长沙国,询问当地气候和种植条件,脑子里灵光频闪。

长沙国有柘,南越同能种柘。长沙国盛产稻谷,南越与之临近,必然能够种植。推及百越之地,赫然又是一块粮产地!

经过太农令一番分析,赵嘉尚无法提出的产粮地,意外被揭开面纱,摆到刘彻面前。

既能种柘制糖,又可能丰产粮食,为民果腹,为朝廷增加税收,这样的地盘,不拿下简直天理难容!

刘彻手按奏疏,双目灼灼。

卫绾四人明了天子之意,同时表态,只要条件具备,解决士兵不适应环境,多患疾病的问题,大军随时南下,绝无二话!

相关推荐:人在洪荒,开局龙凤战场当炮灰重生之仙帝归来重生之仙帝归来后悔药!我的时空回溯异能绝对一番谨言冰界神女录别装了,你讲的就是天师自传!假千金有道观,不好惹[穿书]西部边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