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盟书->次元->回到明朝当太后->章节

243、天文学(下)

热门推荐: 春雷1979 兄弟,想你了 神道复苏 权宠天下 西游之绝代凶蟾 穿越诸天聊天群 地球第一玩家 柯南之机械师 我真不想当皇上 重生资本狂人

天文和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何其重大的影响,汪舜华再明白不过。

——这真的不是杞人忧天,万历年间西学东渐,天文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想见,在此之前,传统天文学已经步入困境。

如果一直是落后追赶先进倒也罢了,问题是我国历史上在曾经在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等方面,都曾经有极为突出的成绩。

但是到了明朝,这些都曾经出现过问题,不仅观测星象时,实际和上报的起止形色都不相同;甚至预测月食、日食不准,都已经见怪不怪了;至于其他的凶相,汪舜华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

造成这种局面的只有一个原因:皇权的限制。天文学是帝王之学,除了特定的人群,其他人包括儒家士大夫都是不允许私自学习的,严重的甚至可能会被砍头。

事实上,钦天监也曾经多次上表检讨,洋洋洒洒数千言,说白了,这是个技术活,您科举成绩再好,不是干这一行的,就做不了;而且这么些年了,历法难免出现偏差。

如果换做别人,可能也就认为有人故意拿天象问题做文章;但是汪舜华这个穿越货知道,根本原因就是大家对宇宙的认识有问题——你到现在还认为天圆地方,天文体系从根本上就错了,怎么能科学解释呢?

既然如此,那就放松天文学的管制——汉代以后限制天文的重要原因是董仲舒创立了“天人合一”理论,担心有人假借天文现象煽动人心,窥视神器;但明朝封建君主集权空前加强,现在宗室进京,彻底消除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因此皇帝确切的说太后手中的权力空前集中,这才让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否则政令不通是小事,严重的很可能导致军阀混战,烽烟四起。

皇帝手中有权,心中也就有了底气,不需要过度假借天象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这也是几年后孝宗皇帝放松天文管制、百十年后万历皇帝不介意利玛窦“地圆说”的原因,不那么重要了。

何况还有句话“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只要能够准确预报,自然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正自己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与其让别人研究蛊惑人心,不如把最优秀的精英召集在自己麾下。说别人的话,让别人无话可说;尤其汪舜华自信尽在掌握——很多定理定律数据记不清楚了,但基本常识还在,把这些抖出来,现在大家会破口大骂,但等真相大白,就会成为她英明神武的最佳理由。

说到底,还是占了多活一次的便宜。

当然支持太后的人不是没有,而且是专业人才。钦天监回回科的官正伍承德,天文学世家出身。高祖伍儒,原是撒马尔罕人,精通历算天文,洪武二年来到南京,授漏刻科博士;从此世代在钦天监供职。

伍承德上表,恭维太后圣明,还提到一件事:“按照《元史》记载,至元四年,札马鲁丁上呈西域仪象七件,其中一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

居然元朝就有地球仪传入?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汪舜华赶紧让人翻书,还真在《天文志》里翻到了,听伍承德介绍:“当年太祖曾经称赞:‘西域推测天象最精,其五星纬度又中国所无’,所以至今大统历、回历并行。”

汪舜华记得,元朝设回回司天监,太祖时代也是两个钦天监并行,直到建文帝继位,才罢监设科;却没有想过他们的天文学居然如此精妙;尤其令她兴奋的是,听伍承德介绍:“从宋初马依泽来到中原,有很多回回人携带典籍来到中原,为朝廷所用。当年徐达攻破北京,将二百四十二部经书连同钦天监官员送到南京。”靠着这些典籍和人才,洪武年间,明朝完成了《回回历》《经纬度》等天文著作,其中《回回历》作为《大统历》的辅助历书得以颁行。

而这么多的西域典籍,涵盖的不仅仅是天文,还有数学、地理、物理、化学、医药、哲学等方方面面;只是因为永乐以后大家不重视,一直在库房里吃灰。

汪舜华马上想到中亚是贯通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东进西出、南下北上都要经过这里;而且离地中海也不远,貌似还有个“百年翻译运动”,就是把东西方的文化全部翻译为本国语言,在此基础上继承发扬,好像对欧洲的启蒙运动还很有作用?那么现在应该已经出成果了?——甭管其中有多少是欧洲学者冒名的,本身荟聚人类文明的精华,确实毋庸置疑的。

马上下令:“把这些典籍全部带到北京,由四译馆翻译,我要逐一亲自审定,颁行天下;特别出色的,列入教材。”

——真是意外之喜,居然有这么个宝藏!

说完这些,眼前的燃眉之急还是要解决。

首先是队伍建设。如今钦天监官多不谙天文,天文生又不肯学习,所以业务生疏。命钦天监于天文历数阴阳每科推选十人,委以教训;通选少年二百人,专习其业,以次听用。

然后是待遇问题。一是天文生昼夜观候,冬月露坐艰苦,每年给毛袄,并依期给与岁例木炭;二是尊重专业人才。原先外设观象台,令天文生占候,内设灵台,令内臣占候,用以考察异同勤惰。后来外台生每预报,内台官雷同附和;钦天监每年编订历法,内台官又往往干预,皆禁止。三是命天下府州县选送阴阳正术等官员至礼部,转送钦天监再试,那些不通阴阳天文的,不许送吏部选用,并追究考送官员之罪。四是天文等生,不许另外派遣差事,有妨学业。五是编订天文生花名册,遇有公务,循次差拨;册子三年一造文册二本,一送部稽考,一存留钦天监备察,不许滥冒收充。

——这些是成化二十三年,孝宗皇帝的做法,只是很不如意,各省推荐到北京的精英,存留供事者不过200余人;后来他想修改一下历法,命征山林隐逸能通历学者,结果一无所获。

——除了长期禁止造成心理恐慌的主观因素,很难说没有人才断层的客观原因。

然后是加大观测力度,这个是针对天文台的布点。

明朝有天文台,就是后代俗称的北京古观象台,现在叫观星台,始建于正统七年;南京也有天文台,在鸡鸣山。

现在都改名为天文台。但这还不够,汪舜华下旨,在西安、长沙、昆明、海口各设一处天文台,具体位置由钦天监会同礼部、工部查勘上报;本想在紫金山新设一处天文台,毕竟太有名了,只是毕竟是太祖陵寝所在,只能作罢了。

——如果不是建造天文台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汪舜华真想多建几个!看你们还敢作妖!

——这些天文台除了负责传统的观测内容,也就是窥测七政行度、凌、犯、迟、留、伏、逆,汪舜华着重强调要记录每天日出日落的时间、二分二至太阳的最高角度和时间,尤其有太阳直射的地区,要详细记录太阳直射的时间。

最后就是继续当年太祖的事业。现有的典籍要翻译,但还要去西域召集精通天文历算的人才,带上你们的典籍,越多越好!

当然重申对私学天文尤其是私藏天文器械的限制。凡私家收藏天文图谶、应禁之书,及历代帝王图像、金玉符玺等物者,限一百日赴本处官司呈纳,匿而不言者,杖一百。

并且列出了清单:天文之书,谓推步测验之书,如统天历之类;图谶之书,谓图像谶纬,如推辈图、透天经、风角鸟占之类,凡此种种,都是防止你们拿出来妖言惑众的。

当然很有意思的是,太后下旨,私习天文,也就是你不是天文生,但私自习学能推步测验的,亦杖一百,送钦天监充天文生。

——私习固所应禁,但与其把你砍了,不如废物利用充当天文生。你不是喜欢天文吗?那好吧,老老实实去钦天监为太后皇帝看吧,看个够!

——很严厉吧?实际已经轻多了。事实上,唐宋对于私习天文的,严重的时候是会处以绞刑的;而且就算法典规定了只是流放,实际上处理起来也可能是死刑。

此次明确,此前严禁的象天之器,诸如璇玑玉衡、浑天仪之类,属于观测器械,不再限制;另外要强调的是,凡只涉及天体运行规律的天文学著作,可以由正规出版社出版;但是涉及图像谶纬的,一律严禁出版,防止有人借题发挥。违者本人处斩、家人流放;参与出版刊刻的也要责罚。

星星真的不是想看就看。

宇宙区长也不是想做就能做。

不仅如此,汪舜华对天文仪器也做了改进。

她亲自带着宗室群臣到观象台视察,就算没有任何天文学爱好,她都能看出条件确实太简陋——全靠肉眼,连望眼镜都没有一台!

当然也不是啥有没有,还有浑仪、简仪、浑象、圭表等天文仪器。

真的是用爱发电了。

谷正还在叨叨:“玄象器物、图像谶纬等,皆涉天学,用之习之即可通天。太后应严禁私家藏有,以免私人获悉天机,觊觎天命大宝;或者指天画地,诡说灾祥,妄陈吉凶。”

说得好像你们组成小圈子,就不会妄陈吉凶了一样!

汪舜华看了他一眼,懒得跟他计较,没办法——谁让你啥都不懂呢?人家好歹滔滔不绝像那么回事,还不是只有认了。

既然我斗不过你,我就培养人来跟你斗,反正真理在我这边。

想想又咬咬牙,天文学要发展不能光用爱发电,观测的器具不能少,别的什么可以慢慢来,但是望远镜一定要有!

望远镜的原理啥的都说不清楚了,总不过是光的直射折射反射,反正就是凸透镜凹透镜那点事,排列组合一个个试。

要命的是制作望远镜,就必须要用玻璃。

后代的玻璃实在常见不过的生活用品,触手可及;但在明朝,这玩意真是个高档奢侈品。

其实中国早在战国时代就能制造铅钡玻璃,这与西方的钠钙玻璃是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铅钡玻璃烧成的温度低、颜色多,可是易碎、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用途狭小,因而被更实用的瓷器代替。

汪舜华是真的不会做玻璃,虽然学过理化生,也看过无数穿越小说,但隔得太久,真的不记得了;当时就是图着乐子,没想过世上真的有穿越这回事!

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但是没办法,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好在人是活的,办法还可以想。

无色透明的物品,有,水晶。

这玩意现在金贵得很,甚至超过金玉珠宝。

但是没办法,先就是它了。

汪舜华命人打磨了几个镜片,自己试了下,觉得不错;招来于谦等人,章纶还想说这种玩物,太后千万不要沉迷。

刚把东西交出去的于谦突然回过味来:“这真是个好东西,如果将士们有这个东西,侦察敌情可就方便多了。”

汪舜华点头:“于先生说的极是,不仅是侦察敌情方便了,甚至观测星象也准确多了。”

因为造价实在惊人,第一批制作出来的望远镜很少,40个,说是纪念先帝40周年诞辰。除了奉献给太皇太后、皇帝,只赏赐了亲王、长公主还有公爵、内阁学士。

汪舜华还觉得不满意,其他人却兴高采烈,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包括皇帝。汪舜华看大家兴奋地到处看,甚至连老臣们也不例外;总算想起来正事:“这个凸透镜聚光,刺眼,所以在阳光强烈的时候一定不要使用,尤其不能直接去观测太阳,否则,连眼睛都有可能刺瞎。”

大家应了一声,即便退下了。

汪舜华则招来科学院的工匠们,再一次询问玻璃研发的进展。

水晶虽然能制作望远镜,但毕竟造价太高,而且说实在的天然矿物,清晰度肯定不高,拿来装潢门面还可以,真的要普及、要推广,还是必须依靠技术量产。

必须要把玻璃弄出来。

玻璃是有的,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有载。

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遗迹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公元12世纪,出现了商品玻璃,并开始成为工业材料。当时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但玻璃的制造相当保密。当时工匠都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一生当中不准离开这座孤岛。

现在对外开放,国内的茶叶丝绸大量外销,外国的粮食和其他奢侈品也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其中就包括玻璃。本身造价高昂加上物流成本加上高额的关税,这种东西自然成为顶级奢侈品,是黄金的好几倍,所以汪舜华宁愿选择水晶来制作。

但早在建极元年底,汪舜华就交代了科学院,要把玻璃作为重点攻关项目,如今快十年了,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是汪舜华知道,玻璃制造不难。

必须要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相关推荐:爱情公寓之张伟崛起我被恶灵附身了恶灵附身修真四万年人在美漫,首抽不知火舞海贼:开局轰塌海军本部海军之巨石中将最强海军海贼之海军的皮毛族大将不科学签到:我在镇妖塔苟到无敌